首页 > 文化 >

对《红楼梦》研究总结(推荐5篇)

发布时间:2024-03-24 15:55:41来源:

对《红楼梦》研究总结 第1篇

1、《红楼梦》是诗体小说:①曹雪芹以诗人的冲动来创作小说,注重“以情写情”的个性情感抒发。②作品极富象征意味,体现在“君临”一切的意象“红楼”和许多其他诗的意象。③诗的高雅与小说的通俗融合成《红楼梦》的“诗魂”。

4、《葬花词》:“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5、《红楼梦》的矛盾线索:①宝黛与封建卫道士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仆之间的矛盾与封建卫道士内部矛盾是次要矛盾。②矛盾副线纽结在主线上并随主线而发生波折。③主线的发展使人物性格显现,主线带动副线使情节得以展开。

6、辐射的叙事方法:辐射是指以生活现象的某个点出发对生活进行延展性的相互联系的描绘,主要特征是:①辐射的每个线头都有独特内涵,都紧扣人物性格。②每条线在必要时相互交叉形成新的“兴奋点”。 ③主次分明,辐射中心的思想更耀眼。④节外生枝,写好“线”上有表现价值的新枝蔓。如:各路人马探视宝玉。

7、流动的叙事方法:流动是指在描述生活现象时,通过考察事件之间的相互勾连和相互承转关系,使生活变迁的连贯性在叙事时得到原生态的表现,特点是:①采用“渔舟逐水”法逐一浏览 获得对生活的完整印象。②巧设“环扣”,首尾相衔的前行。③“后浪”推“前浪”向纵深发展。④用感情的“流动”推动生活具象的“流动”。

8、“焦大”和“傻大姐儿”是两个典型的被“融化”的次要人物。“融化”就是用分散的笔法把次要人物“性格”融化在生活的“水网”中使之鲜活。

9、《红楼梦》还把次要人物放在特定场合用“凝聚”的叙事方法使之获得生命。

10、《红楼梦》的悲剧观:好人不全好,坏人不全坏,悲剧中被毁灭的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在曹雪芹看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冲破封建束缚,争取平等、自由。

12、《红楼梦》是怎样通过表现历史事实实现对传统悲剧的突破的?①曹雪芹突破传统作品的伦理层面,以阶级“价值观念”把被封建统治者倒了的“真”和“假”重新颠倒回来,从而准确把握了悲剧艺术的内核。②打破“团圆主义”,追求“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为众多人物设置了悲剧命运。③在残酷的现实中表现不同程度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避免一刀切。④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历史,用哲学的眼光为历史安排结局。

13、几乎无事的悲剧:①曹雪芹以是非模糊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寻常的意义,以几乎无事的“小悲剧”中折射社会“大悲剧”。②日常生活包括社会上常有的人和事,和贵族世家的饮食起居。③小悲剧还体现在没有大起大落的毁灭,只有经常的、隐秘的折磨。

对《红楼梦》研究总结 第2篇

1、《红楼梦》的主题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主题是:通过宝、黛爱情悲剧和贾宝玉人生悲剧展现了贾府后继无人和贾府衰败的景况,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性。

2、《红楼梦》以宁国、荣国府贾家为描写中心,以史 王 薛三家为陪衬,反映了十八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写了贾府百年五代人:水、代、文、玉、草五辈,重点写后20年,前80年通过“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子孙”作了简单支持。

3、《红楼梦》情节分段 序幕(1-5回)、回光返照(6-22回)、死而不僵(23-80回)、烟消火灭(81-120回)。贾宝玉在这四个阶段年龄分别为8岁、9-12岁、13-15岁、16-19岁,第二、三阶段人物活动地点分别是荣 宁二府和大观园。

4、序幕的作用:①通过甄士隐、贾雨村荣枯经历揭示了小说主题 ②通过甄士隐、贾雨村的牵引,介绍了小说的主要人物。③通过甄士隐、贾雨村把天上的爱情故事(“木石前盟”,情鬼前缘)搬到了人间。④支持了艺术虚构方法:“将真事隐去” “用假语村言”。

5、甄士隐是由荣到枯而大彻大悟的形象,暗示了宝玉的结局;贾雨村是一个追名逐利的无耻官僚形象,暗示了封建末世人心不古、走向衰败的事实。他们是全书的线索人物。

6、分析甄士隐、贾雨村的牵引作用:①贾雨村被革职后出游,凭贾、林两家亲缘关系引出林如海及林黛玉,由冷子兴引出贾宝玉。②黛玉进贾府,贾府主要人物一一出场。

8、《红楼梦》政治描写特征:①《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些名称都是通过“将真事隐去”掩盖政治描写实质。②用“古今第一淫人”掩盖贾宝玉对时代的背叛。③通过爱情描写反映一系列政治事件,特别是四大家族的内部斗争。④借爱情纠葛抨击时政。

9、回光返照阶段,刘姥姥出场(第六回)是小说情节真正的开始,刘姥姥进贾府有三个文学作用:一是局外人观察会更客观,二是乡下人观察会更仔细,三是愚善良人可反衬官场的势力。

11、第九回“闹学堂”表现宝玉对“孝”和仕途经济的挑战。

12、回光返照阶段第一件大事“秦可卿之死”(13-15回)的作用:①这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转折,辈分低的秦可卿丧事大操大办与后来贾敬、熙凤、贾母等人丧事形成鲜明对比,有力揭示了贾府迅速没落的主题。②丧葬过程展现了贾府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③借此刻画了王熙凤等人的形象,也反映了封建末世的一些世态人情。(秦可卿,乳名兼美,贾珍儿媳,贾容之妻)。

对《红楼梦》研究总结 第3篇

1、 脂评本:①特点:抄本、80回、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附有脂砚斋评语。②“脂”即指脂砚斋,是一个集体笔名,包括脂砚斋、畸笏叟等十人。③脂评本有12种本子。其中,甲戌本脂评最多;蒙古王府本有600多条夹批,其他脂本无;庚辰本有朱墨双色批语;科学院藏本,120回,对研究《红楼梦》的续补问题有一定价值。④12种本子中,属原本手抄本的是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列宁格勒藏本。

2、 程刻本:①特点:刻本、120回、书名《红楼梦》、没有脂砚斋评语。②由程伟元、高鹗印行,有程甲本(1791年)、程乙本(1792年)、程丙本(1792年)三种本子。③此外,王希廉、张新之、姚燮分别有程本的评本,王希廉评本影响较大。

3、 脂本与程本的关系:①脂本在先,程本在后(胡适观点) ②程本流布广,影响大。

对《红楼梦》研究总结 第4篇

1、 怎样把握《红楼梦》人物关系网?(1)《红楼梦》共写了四百四十八个人物,呈现两个鲜明的特征:①逆向而动的两股人流,一股趋向于“人性”,一股甘于“奴性”②由“震中”向外扩散的悲剧人物圈,其分布标准是“人生价值”的毁灭程度 (2)考察人物应遵循两个原则:①历史螺旋上的葬礼和更生,即在“好”和“了”的蝉蜕与升华中考察人物的相互关系。②抓住“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把握人物系统,即宝玉用情于有情人的转化。

2、 《红楼梦》人物系列特点:(1)逆向而动的两股人流:①两头小中间大,即宝玉、黛玉、晴雯等向往“人性”的 和贾母、贾政等甘为“奴性”的 是少数,介于中间的“人猿”或“猿人”是多数。②阶级界限模糊,主仆中分别有向往“人性”或甘当“猢狲”的。③相互制约,每个人都同时受到人性和奴性的牵引。(2)悲剧人物圈的构成:宝 黛、晴雯等人生追求最高,居于悲剧圈、“震中”;探春等“女权主义者”只有一般正义性,居第二层;熙凤、宝钗、袭人时而有人性时而有奴性,居第三层;其他人物以奴性为主,居第四层。

3、 “好”和“了”的含义:(1)“好便是了”:功名 娇妻 富贵 儿孙等好景均不长久 (2)“了便是好”:这一切了结了 就大彻大悟了 便进入好的精神世界了。

4、 宝玉形象的新颖性(即脂砚斋谓“古今未有之一人”):①宝玉的个性因素中积淀着人类的普遍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②宝玉的“个性”总与他别的“个性”纠缠在一起,是个性与个性的统一。③宝玉的个性中汲取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要素,又为中国文化人格注入新的内容。

5、 宝玉性格的“童心”性:①“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宝玉从维护女性的清净洁白来维护他的“童心。②宝玉通过反对封建礼法,维护世俗社会中的美好人性表现自己的“童心”。③宝玉热爱和挽救任何美好事物,也是他“童心”的表现。

6、 宝玉性格的立体性:①叠印:情欲、正义、能力、美德、恶习等不同的“宝玉”重叠在一起。②交切:以上各种不同的“宝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③逆反:以上几对对立的“宝玉”互相斗争走向升华。④弱的天才:宝玉既有天才的光辉又有弱者的悒郁与无奈,这与宝玉深沉、复杂的情感及“情痴”有关。

7、 林黛玉性格特征:①主导方面是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意识。②其他方面如敏感多疑,伤感流泪。③主次性格结合,使其叛逆精神中带有娇贵、清高的贵族气味。④诗歌素养又使其叛逆性呈现诗意的激情和神韵。

8、 宝 黛性格衬比:①主导性格基本相同—叛逆性。②宝玉在“厮混”中反叛,黛玉在弱不经风中反叛。③宝玉用痛骂培养仇恨,黛玉用泪水浇培仇恨。④宝玉用同归于尽的方式斗争,黛玉用自绝的方式斗争。 总之,宝玉是浪漫主义的,黛玉是现实主义的。

9、 黛玉性格的演变轨迹:①宝玉“赠绢”定情,黛玉的叛逆条件产生。②黛玉“忆绢”对婚姻无望,她对贾府主子的幽怨、怀疑和愤恨产生了。③“焚绢”表明黛玉的彻底反叛。

10、 薛宝钗的性格特征:①功利性。她有商人特征,追求人际关系的交换,广施恩惠 笼络人心。②世故而虚伪。通晓社会规则,善于趋利避害。③冷酷的理性。几乎不流露自己的情感,即使宝玉挨打 她的情感也是稍露即收。④两重性。世故的“做人”与恋爱的少女心态;冰冷的理智与火热的青春追求;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智”与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大智若愚。

11、 王熙凤的性格特征:①经世济国之才。从“协理宁国府”开始,处处显示她超群绝伦的才干。②语言天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字不识却能吟出“一夜北风景”的诗句,其精神风韵总是从语言中显示出来的。③生存智慧。“凤辣子”无赖而强悍,对上对下算尽机关稳住自己的地位。④矛盾性。凤姐一方面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美丽而聪明,另一方面又缺德自私,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⑤意义:凤姐是一柄双刃剑,既照出男性世界的腐朽,又为女性的清净中注入庸俗的霉素。同时,她的悲剧也昭示着时代的垂死和无望。

对《红楼梦》研究总结 第5篇

1、《红楼梦》大背景是“康 雍 乾”时期,具体写于乾隆时期。

2、政治背景(极端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①限制了官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少数民族统治大汉族采用保守_形式,导致官僚阶层的整体堕落 ③皇权的过分集中引发帝位之争和党派之争 ④文字狱频繁,思想禁锢严重。

3、经济背景(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和贫富差别迅速拉大):①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如:农业“摊丁入亩”,手工业“班匠银”新制)经济很快发展 ②经济繁荣和分配不公使贫富拉大。 4、时代思想(心学和经世致用):①王阳明心学思潮引起思想解放运动,肯定人性自由和物质欲望 ②明末清初三大儒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经历明清之际的社会斗争,转而反思中国传统思想,提出经世致用的观点 ③曹雪芹既提倡个性解放又批判人欲横流。

5、文艺景观(全面繁荣):①文化进入全面总结时期(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康熙字典》)②出现埋头故纸醉心于学问的文人(如:戴震对《孟子》的研究)③文学创作取得更大成就(如纳兰性德被王国维称为伤心人。桐城派方苞 刘大櫆 姚鼐的散文。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蒲松龄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孔尚任的剧作《桃花扇》。洪昇的剧作《长生殿》。),《红楼梦》是最后的辉煌。④文艺思想活跃(如王渔洋“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袁牧“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