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后发“新”至!广州海珠:打造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

发布时间:2024-03-19 09:24:25来源:

海珠区后航道 通讯员供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炜 马思泳

如果说,珠江前航道是广州经济贸易的“主血管”,那后航道就曾是广州工业的“大动脉”。3月18日,广州市海珠区在广州之窗总部正式对外发布《海珠区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产业发展策划》。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再现广州制造业辉煌,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重点聚焦4大柔性智能制造产业

服务型制造,即传统的制造企业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进而延伸和提升企业产品价值链。

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介绍,以前,不少国内的制造业企业依靠国外样品、模具,只需要大规模生产即可。在新的背景下,这种生产模式已不可持续,新的制造业必须着眼“国内+国外”两大市场需求,产品必须围绕“少量+高附加值”进行生产;此外,为传统制造业进行精准数字化赋能、市场化改造的企业,也将成为新一代制造业的标配。

当天,海珠区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公布,根据区内实际情况,后航道将重点聚焦纺织服装、医药健康、智能终端、精密设备4大柔性智能制造产业和绿色智能建筑、智能制造升级服务、工业设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运营管理6类生产性服务业,构建“4+6”服务型制造产业体系。

发扬区域优势和制造业传统

为何选定后航道进行产业布局?“海珠后航道地处广州都市核心区、‘一带三轴’汇聚地,可以共享中央活力区和广佛高新技术园区双向红利,是引领广州都市圈技术应用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的活力区。”马向明介绍,从数据上看,海珠段后航道长度占整个珠江后航道的42.14%,“珠江后航道的未来发展,海珠至关重要”。

作为曾经的华南工业中心,海珠区一直坚持保留、发展制造业,这也成为海珠的发展优势之一。2023年,海珠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市第一,增长8.6%。这个成绩得益于都市工业发展,其规上工业领跑全市、总产值同比增长27.9%。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就表示,海珠区的数字经济和都市工业是去年全市发展的亮色,也是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真金白银扶持企业发展

海珠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后航道产业策划,在全市首提建设“服务型制造创新带”的产业发展目标,既是对省、市顶层设计的创新落地,亦是对自身禀赋的谋而后定。

据介绍,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海珠东翼的广东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展示出极强的发展活力。海珠区后航道沿线将作为西翼,着力构建以产城融合为特色的发展新引擎,全区形成“一心两翼四组团”的产业空间格局。

海珠区科工商信局局长陈宇表示,“一心”为沥滘生产服务中心,“两翼”分别为西部产城融合之翼、东部生态创新之翼,“四组团”从西至东依次为广纸产城融合运营组团、石溪智能制造价值组团、沥滘专业服务门户组团和小洲生态创芯制造组团。

与《海珠区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产业发展策划》同步出台的还有政策保障。陈宇介绍,通过整合支持后航道服务型制造创新带发展的若干措施,对都市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企业经营发展给予大力度的扶持鼓励。对于符合条件的服务型制造新落户企业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针对生产性服务业,新型研发机构、产业互联网平台分别最高可获得180万元和500万元的奖励;打造产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园区,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李明波认为,从政策机遇和产业基础来看,广州已经获评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需要打造自己的高端产业服务平台。海珠后航道沿线区域服务型制造产业基础良好,这一产业发展定位也和周边区域形成明显的差异性和产业分工,对大湾区城市群的共同进步和竞争力提升大有裨益。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