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慎终追远 探寻两岸共同历史记忆 饮水思源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4-04-04 09:28:33来源:
4月1日至3日,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广东交流参访

4月1日至11日,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到广东、陕西、北京等地寻根、交流,参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活动并参访。其中,4月1日至3日,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广东交流参访,感受广东高质量发展成效,参访承载两岸共同记忆的重要历史纪念场所及高校。

孙中山先生挥笔写就《上李鸿章书》的中山故居,“以天下人为念”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爱国、革命”黄埔精神起源地的黄埔军校旧址,“一枝两叶”“同根同源”的中山大学……马英九率台湾青年一行在广东的参访地,有一个共同点——承载着传承弘扬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地点蕴含了哪些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两岸交流中持续发挥作用?跟着羊城晚报记者一起走近历史故事,回顾峥嵘岁月;一起对话台湾青年,展望两岸交流。

(邹丽珍)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资料图)

参访地1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继承先志 振兴中华

4月2日,马英九率团参访位于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并敬献花篮。他在参观结束后对媒体记者表示,孙中山先生是其一生崇拜的偶像,今天来到他的故居,内心非常激动,“我看到中山先生的故居非常简朴,也更能体会他从小生长的环境。”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除了孙中山故居、用于陈列展览的纪念馆之外,还细心地将翠亨村纳入其中。这里不仅复原布置各种农家、店铺,还保留了当年孙家的田地,继续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让人直观感受孙中山少年时在此耕作的场景。

孙中山先生1892年至1895年、1912年都曾在此居住。1894年初,回到翠亨村的孙中山在家中书房里拟就《上李鸿章书》,其后又在此策划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宗旨。可以说,故居孕育着孙中山革命思想。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深受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敬仰,成为联系两岸同胞强有力的共同精神纽带。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全面多角度展示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以及他的伟大思想和不朽精神,成为台湾同胞缅怀孙中山先生、追寻两岸共同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

在台湾岛内,孙中山先生的“身影”也随处可见。新台币100元纸钞以及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发行的10元台币纪念币上,都有孙中山的肖像;台湾还发行过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银币。台北的“国父纪念馆”和逸仙公园,都是当地民众常去的公共场所。台湾很多县市的街道还冠名“中山”“博爱”等,以纪念孙中山。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丽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视觉中国供图

参访地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追忆烈士 铭记历史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中国辛亥革命重要的纪念地。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血战一昼夜,不幸失败,同盟会骨干成员牺牲百余人。这次起义是同盟会组织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同盟会牺牲最为惨烈的一次。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4月3日上午,马英九先生率团参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他在现场特别介绍,烈士之中有两位来自台湾,分别是来自苗栗的罗福星与台南的许赞元。

英勇捐躯的72位烈士,都是年轻人。他们平均年龄29岁,最小仅18岁。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英勇就义前写下千古绝唱《与妻书》。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读到这段,我常常泪流满面,为这些革命先烈牺牲奉献的精神感动不已。”马英九在参访现场提到《与妻书》时情绪激动哽咽。

孙中山先生曾多次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评论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年,从来都没有忘记过黄花岗。为了永远铭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台湾将黄花岗起义纪念日“三·二九”作为青年节恒久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也成为两岸同胞心之所寄。(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丽珍)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资料图)

参访地3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传承薪火 爱国为国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是国内唯一以保护黄埔军校历史文化建筑,展示黄埔军校发展历程为核心内容的纪念馆。

黄埔军校是当年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和重要见证。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在广州创办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因该校校址位于黄埔长洲岛,故也通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北伐战争中,黄埔军校师生高举北伐大旗,历经百战,血溅山河,创立了辉煌战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黄埔军校广大师生挺身而出,在抗日战争中书写了可悲可泣的壮丽篇章。

同时,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被称作“将帅摇篮”。比如,新中国多位开国元帅及大将,都曾在黄埔军校任教或学习。

如今,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为连接两岸共同回忆的重要地点。两岸均成立以黄埔军校校友为主体的同学会。2023年黄埔军校建校99周年之际,台湾陆军官校专修班校友会自发组织台湾岛内退役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百余人到此参访,探寻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

台湾退役上将、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文燮也曾到访黄埔军校旧址,他感慨道:“到黄埔军校创始地‘是我一生的梦想’。”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丽珍)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 通讯员供图

参访地4

中山大学

同根同源 弘扬文化

位于广州市的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立的高等学府,今年将迎来百年华诞。

在台湾高雄,同样矗立着一所中山大学,于1980年成立。台湾中山大学也以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为校庆日,并沿用1926年8月17日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时确定的英文标准译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两岸的“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同根同源,拥有相同的校名、校训、校庆日和几乎相同的校歌,宛如“一枝两叶”,共同诉说着中大的辉煌历史。

近年来,两岸中大在保持深厚历史渊源的同时,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两岸学术研究深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中大与高雄中大携手举办多届两岸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为两岸学者提供宝贵交流机会。

2009年,两校签署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和学生交换协议,正式确立为“姊妹学校”。

2010年,两校联合开创“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组织开展重要学术研讨活动。至2023年,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已开展五届,吸引了众多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各界人士参加。

2011年,两校还携手厦门大学,共同发起“山海论坛”。该论坛规模日益扩大,交流领域不断拓展,现在已成为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8年,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以及“惠台31条”政策出台,台湾应届高中生向大陆高校提出入学申请的热情高涨。据统计,当年有141名来自台湾的高中生排队等待广州中大的面试。

据广州中大招生公众号公布的数据,目前该校的在校港澳台籍学生逾1500人,招生规模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2024年本科计划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30名,招生专业多达64个。

不仅与高雄中大“义结金兰”,广州中大还与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27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科研、学术和教育等领域的深入合作。2020年以来,广州中大还与台湾地区的东海大学、东吴大学等续签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交换生协议,并于2022年启动本科生和研究生互派学习项目,进一步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4月1日至3日,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广东交流参访

4月1日至11日,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到广东、陕西、北京等地寻根、交流,参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活动并参访。其中,4月1日至3日,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在广东交流参访,感受广东高质量发展成效,参访承载两岸共同记忆的重要历史纪念场所及高校。

孙中山先生挥笔写就《上李鸿章书》的中山故居,“以天下人为念”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爱国、革命”黄埔精神起源地的黄埔军校旧址,“一枝两叶”“同根同源”的中山大学……马英九率台湾青年一行在广东的参访地,有一个共同点——承载着传承弘扬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地点蕴含了哪些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两岸交流中持续发挥作用?跟着羊城晚报记者一起走近历史故事,回顾峥嵘岁月;一起对话台湾青年,展望两岸交流。

(邹丽珍)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资料图)

参访地1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继承先志 振兴中华

4月2日,马英九率团参访位于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并敬献花篮。他在参观结束后对媒体记者表示,孙中山先生是其一生崇拜的偶像,今天来到他的故居,内心非常激动,“我看到中山先生的故居非常简朴,也更能体会他从小生长的环境。”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除了孙中山故居、用于陈列展览的纪念馆之外,还细心地将翠亨村纳入其中。这里不仅复原布置各种农家、店铺,还保留了当年孙家的田地,继续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让人直观感受孙中山少年时在此耕作的场景。

孙中山先生1892年至1895年、1912年都曾在此居住。1894年初,回到翠亨村的孙中山在家中书房里拟就《上李鸿章书》,其后又在此策划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宗旨。可以说,故居孕育着孙中山革命思想。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深受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敬仰,成为联系两岸同胞强有力的共同精神纽带。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全面多角度展示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以及他的伟大思想和不朽精神,成为台湾同胞缅怀孙中山先生、追寻两岸共同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

在台湾岛内,孙中山先生的“身影”也随处可见。新台币100元纸钞以及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发行的10元台币纪念币上,都有孙中山的肖像;台湾还发行过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银币。台北的“国父纪念馆”和逸仙公园,都是当地民众常去的公共场所。台湾很多县市的街道还冠名“中山”“博爱”等,以纪念孙中山。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丽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视觉中国供图

参访地2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追忆烈士 铭记历史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中国辛亥革命重要的纪念地。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血战一昼夜,不幸失败,同盟会骨干成员牺牲百余人。这次起义是同盟会组织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同盟会牺牲最为惨烈的一次。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丛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4月3日上午,马英九先生率团参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他在现场特别介绍,烈士之中有两位来自台湾,分别是来自苗栗的罗福星与台南的许赞元。

英勇捐躯的72位烈士,都是年轻人。他们平均年龄29岁,最小仅18岁。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英勇就义前写下千古绝唱《与妻书》。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读到这段,我常常泪流满面,为这些革命先烈牺牲奉献的精神感动不已。”马英九在参访现场提到《与妻书》时情绪激动哽咽。

孙中山先生曾多次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评论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青年,从来都没有忘记过黄花岗。为了永远铭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台湾将黄花岗起义纪念日“三·二九”作为青年节恒久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也成为两岸同胞心之所寄。(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丽珍)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资料图)

参访地3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传承薪火 爱国为国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黄埔区,是国内唯一以保护黄埔军校历史文化建筑,展示黄埔军校发展历程为核心内容的纪念馆。

黄埔军校是当年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和重要见证。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在广州创办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因该校校址位于黄埔长洲岛,故也通称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北伐战争中,黄埔军校师生高举北伐大旗,历经百战,血溅山河,创立了辉煌战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黄埔军校广大师生挺身而出,在抗日战争中书写了可悲可泣的壮丽篇章。

同时,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被称作“将帅摇篮”。比如,新中国多位开国元帅及大将,都曾在黄埔军校任教或学习。

如今,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成为连接两岸共同回忆的重要地点。两岸均成立以黄埔军校校友为主体的同学会。2023年黄埔军校建校99周年之际,台湾陆军官校专修班校友会自发组织台湾岛内退役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百余人到此参访,探寻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

台湾退役上将、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文燮也曾到访黄埔军校旧址,他感慨道:“到黄埔军校创始地‘是我一生的梦想’。”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丽珍)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 通讯员供图

参访地4

中山大学

同根同源 弘扬文化

位于广州市的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立的高等学府,今年将迎来百年华诞。

在台湾高雄,同样矗立着一所中山大学,于1980年成立。台湾中山大学也以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为校庆日,并沿用1926年8月17日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时确定的英文标准译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两岸的“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同根同源,拥有相同的校名、校训、校庆日和几乎相同的校歌,宛如“一枝两叶”,共同诉说着中大的辉煌历史。

近年来,两岸中大在保持深厚历史渊源的同时,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两岸学术研究深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中大与高雄中大携手举办多届两岸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为两岸学者提供宝贵交流机会。

2009年,两校签署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和学生交换协议,正式确立为“姊妹学校”。

2010年,两校联合开创“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组织开展重要学术研讨活动。至2023年,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已开展五届,吸引了众多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各界人士参加。

2011年,两校还携手厦门大学,共同发起“山海论坛”。该论坛规模日益扩大,交流领域不断拓展,现在已成为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8年,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以及“惠台31条”政策出台,台湾应届高中生向大陆高校提出入学申请的热情高涨。据统计,当年有141名来自台湾的高中生排队等待广州中大的面试。

据广州中大招生公众号公布的数据,目前该校的在校港澳台籍学生逾1500人,招生规模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其中,2024年本科计划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30名,招生专业多达64个。

不仅与高雄中大“义结金兰”,广州中大还与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27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科研、学术和教育等领域的深入合作。2020年以来,广州中大还与台湾地区的东海大学、东吴大学等续签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交换生协议,并于2022年启动本科生和研究生互派学习项目,进一步促进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